科研bubble,等你关注!
“她”有话说——来自网友 “小Z” 的投稿
“作为一名女性科研人员,我时常都在想该如何平衡科研和家庭,对于需要整天泡实验室的科研人而言,我也在面临种种困境。白天要开会、写报告、看论文、做实验;晚上到家后还要看孩子、辅导作业;深夜稍有科研灵感,还要等孩子睡了才能沉下心来进一步思考、做数据赶论文,实在是分身乏术......”
“想问问大家该怎么处理科研和生活中接踵而来的困境,有何心得?以及如何使女性在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际妇女节是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庆祝的节日。这一天,妇女们作出的成就得到肯定,无论她们的国籍、民族、语言、文化、经济状况和政治立场如何。自设立之初,国际妇女节为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妇女开启了一个新天地。”——来自联合国:妇女节的起源
Women's Day
为使科研界了解中国男性、女性科研人员的学术表现,弥补中国科研群体职业生涯画像研究的空白,为国家后续制定相应政策提供定量数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一爱思唯尔联合实验室"开展了相关研究,形成《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以下简称《报告》),并于2022年11月3日在上海举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全球首发。
《报告》英文版于2023年3月8日(今天)在Elsevier网站性别研究专栏发布,我们在这里跟大家分享这个好消息。
中英版《报告》全文大家可以点击文末 “阅读原文” 进行下载哦~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计量与评价部主任杨立英研究员与爱思唯尔大中华区总裁李琳 在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她”论坛上发布报告
“她”占比快速攀升
女性科研人员占比快速上升,十五年间增加了14.7个百分点;在职级晋升中的劣势地位在逐步改善,女性职场竞争力不断加强。
“她”力量逐步涌现
论文受关注度的性别差异并不显著,“她力量”在基础研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她”正在突破传统领域格局
一直以来,科研领域的选择存在性别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正在打破领域选择的传统格局,越来越多的女性加入到各研究领域中,领域选择的性别差异在逐步弱化。
团队合作中的“她”力量
男性与女性的科研角色有所侧重:男性倾向于担任通讯作者;女性则倾向于担任第一作者。女性科研人员的合作“朋友圈”规模更大。
构建包容多元迎接科研“她”时代
“通过这项研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科研‘她力量’在参与度、贡献度和影响力各方面都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同时也能看到中国女性科研人员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巨大,‘泄漏的管道’现象仍存在于职场晋升和基金申请中。本研究尚未对背后的原因及政策建议做延伸分析,期待各界专家在此基础上的深入探讨。”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NSLC-Elsevier联合实验室执行主任,《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主要负责人 杨立英研究员
“通过这份《报告》,我们看到中国科研界在科研产出、学术影响等方面正在朝性别平等的目标迈进,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我们期待看到更多优秀的中国女性加入到科研行列,并在研究工作中承担重要角色,最大化科研‘她力量’的无限价值。我们深知,实现包容与多元的科研生态之路并不轻松,需要我们从数据出发,审慎分析现状和趋势,用精准的洞察来支持我们的行动方案。”
——爱思唯尔全球学术和政府市场总裁 朱迪·维尔斯(Judy Verses)
“当前,越来越多的女性科技工作者在全球化的科技舞台上,展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但是,世界科研领域内的性别失衡现象仍然长期存在,中国也面临类似情况。《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科研人员画像》报告,是首次以数据分析的形式揭示中国科研人员性别维度的发展情况,弥补了中国科研群体职业生涯画像研究的空白。"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暨联合实验室主任 刘细文研究员
“作为报告的全球首发平台,我们不但希望给大家分享这些洞见,更想要倡导构建一种包容、多元的创新生态,加强科研人员群体的性别平衡和多样性,鼓励让更多女性科研工作者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学传播和应用等环节中发挥更大价值。”
——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秘书长 于利成
最后的 碎 碎 念
用一些勇敢、一些共情、一些决断...或放弃或选择的你们,描绘出了世界科研中“她力量”的闪闪发光。
请问,每一个正在看此文的你们,是否也有许多故事轨迹想与泡泡分享?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